津南區(qū)小站鎮(zhèn)會館村,馬廠減河南岸的一個小村莊。 站在村莊小站稻核心種植區(qū)觀景臺上遠眺,南側是一望無際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長勢正旺,有農(nóng)人在稻田里勞作,無人機正在進行植保作業(yè)。雅致的木棧道伸向稻田深處,不時有游客撐著傘漫步賞景。近處,兩方荷花池里,荷葉正鋪滿水面,為盛夏的綻放積蓄力量。 會館村本是一個拆遷村,支部書記鄭加林帶著兩委班子和全村人,守護著村莊的土地,在市區(qū)鎮(zhèn)的支持下,通過幾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復興了小站稻。他們的稻米,品質上乘,供不應求,帶動著當?shù)匦≌镜痉N植蓬勃開展?!懊状印惫牧耍迩f變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讓這個津南小村實現(xiàn)華麗蝶變。 復興水稻 立下“軍令狀” 馬廠減河,自東向西穿過津南區(qū)小站鎮(zhèn)。這條開鑿于19世紀70年代的人工河,連通了南運河和海河。減河開通,興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眾開墾出萬頃稻田,小站稻逐步流傳天下。馬廠減河兩岸的村莊人煙,也日漸稠密。 會館村,村名就來源于晚清時期屯田的駐軍,當時這里正是駐軍開會的地方。為紀念領導開鑿馬廠減河的將領周盛傳兄弟,在會館村還建了周公祠。 會館村的人都記得,他們小時候,馬廠減河的水非常好,村民從河里挑水回家,用礬沉淀一下,就用來飲用和做飯。對會館村來說,馬廠減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親河。 村莊田地地勢洼,馬廠減河的閘門提起,水就自己流進稻田。豐富的泥沙和鈣磷鉀、有機質,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會館村的耕地異常肥沃,種出的稻米香氣四溢。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推進,從1980年左右開始,馬廠減河的水變少了,污染也日益嚴重,水質變差了,無法再用來種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這一別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歲的村支書鄭加林正好趕上了那個種稻時代的“尾巴”?!拔沂畮讱q時,跟著母親到地里插秧,那時候就是跟著玩……”他說。 世易時移。2014年,會館村開始拆遷,村民都搬到了鎮(zhèn)上,住進了舒適寬敞的樓房,土地也全部流轉給了當?shù)卣? 鄭加林召集兩委班子開會,把閑置耕地利用起來。有人建議種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簡單的作物,而鄭加林提議,要種就種水稻,復興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財富和手藝傳承下去。 有村干部當場提出異議,“水稻這么多年不種了,用水也沒法保證,能行嗎?”鄭加林給大家做工作,還召開了村民大會,種水稻的想法獲得了大多數(shù)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鄭找到鎮(zhèn)領導,還立下了“軍令狀”?!拔揖透I導說,如果馬廠減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兩口機井的水,抽出來存在坑塘里,用來種稻子。”鄭加林回憶。 鎮(zhèn)領導覺得鄭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膽試。他們準備先試種300畝,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擴大種植面積。 全村上陣 一舉成功 說干就干,鄭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來。 水稻已闊別家鄉(xiāng)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種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對土地平整度要求極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機就沒法工作了。在籌備階段,僅平整土地、挖溝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萬元。 復種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興了,他們是老稻農(nóng),對種水稻有一種情懷。他們來到村委會,說不給錢也要幫著干。育秧、插秧都是機械化作業(yè),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們就說把日常的田間管理工作擔起來?! ?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試驗就成功了。2017年,種植的首批300畝小站稻喜獲豐收,畝產(chǎn)1100多斤。村里把收獲的稻米分給村民,大伙吃了連連點贊,都說嘗到了小時候的味道。 接下來的幾年,會館村擴大了種植面積,全村耕地除了綠化占地和其他規(guī)劃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種上了,還把拆遷后宅基地復墾出七八十畝。 給了鄭加林和村民們底氣的,是馬廠減河水質的顯著改善。市里堅決貫徹兩山理念,鐵腕治污,一些散亂污工廠關停了,最終受益的是老百姓?!熬透杏X從2017年開始,河里的水質是越來越好了!”鄭加林感慨道。 記者采訪時,在會館村,是一派忙碌和熱火朝天的景象。60歲的村民程家來正在稻田里撈青苔,他從水中撈起一團團青苔,丟到田埂上?!斑@東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話,會把秧苗悶死?!? 實際上,老人們不止情懷可敬,他們的經(jīng)驗和眼力也著實了得。僅僅除稗草這一項,就必須靠那些年歲更長的老人們?!斑@樣的是稻子,這樣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節(jié),老人們就這樣在田間指導工人。 稗草是一種稻田里的雜草,在青苗階段外觀和水稻秧苗極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來。如果不及時清除,就會和水稻搶營養(yǎng),影響收成和稻米品質。鄭加林堅持不用除草劑,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為了保證稻米的品質,他要讓自家的稻米經(jīng)得起檢測。 老人們還把上水(澆水)的活兒承擔起來。每天凌晨2點,他們準時趕到,拉閘上水,在田間巡視,這一遍水澆下來,需要足足六個多小時。 經(jīng)驗豐富的老人們發(fā)揮余熱,年輕人在合作社里當起了會計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會館村,正成為“大有作為”的大舞臺。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開荒種地,挖溝引渠,他們沿著先輩走過的路,讓小站稻重現(xiàn)在馬廠減河河畔,重現(xiàn)在小站稻的故鄉(xiāng)。如今,全村小站稻種植面積有600多畝,年產(chǎn)稻米70余萬斤。 會館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氣,比市場上普通米價格高出一截。他們贏得了國內一些大公司的訂單,每年出的米都被對方“全包圓”。剛收獲就被搶購一空,甚至還沒播種就拿到了市場訂單,可以說,會館村的小站稻,已經(jīng)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張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為了滿足逐步擴大的市場需求,鄭加林目前正醞釀“訂單式生產(chǎn)”。把育好的秧苗交給外村的合作農(nóng)戶,農(nóng)戶負責管理,最后的稻米由會館村收割、收購,保證稻米品質。 小站鎮(zhèn)黨委委員楊濤告訴津云新聞記者,會館村本來屬于鎮(zhèn)里已整合村莊中的一個,村書記和村民對村莊和土地有感情,復興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種植區(qū),為全鎮(zhèn)的小站稻復興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據(jù)最新統(tǒng)計,僅小站鎮(zhèn)一個鎮(zhèn),目前小站稻的種植面積就達到了萬畝級別。而整個津南區(qū),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5萬多畝。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實著糧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帶著會館村“火出圈”。在市區(qū)鎮(zhèn)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會館村近年來著力打造文旅項目,讓這里成了稻香文化網(wǎng)紅打卡地。 2019年,鄭加林就在考慮,怎么讓村里的一二三產(chǎn)業(yè)齊頭并進,在保護好耕地、搞好口糧生產(chǎn)的同時,讓村莊靚起來,美起來,把游人吸引過來。 為了讓市民近距離欣賞稻田美景,在上級資金的支持下,會館村架設了2200米的田間棧道。開辟了兩方荷花池,建設了玻璃步道和觀景臺,開展了水系連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滿池嬌艷,游人如醉,這里成了短視頻拍攝愛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時候,小小的村莊,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區(qū)一家幼兒園聯(lián)系到會館村,希望帶孩子到村里來一次插秧體驗游,鄭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塊稻田,由兩位稻農(nóng)帶領著,孩子們穿著雨鞋,瘋玩了一天,個個成了泥猴,充分釋放了天性。后來,還有學生家長送來了錦旗,感謝他們?yōu)楹⒆觽儎?chuàng)造的單純的快樂。 鄭加林還在醞釀著一些好點子,他說,下一步他們還將在稻田周邊開辟觀光“小火車”,還要讓游客現(xiàn)場品嘗新蒸的米飯、體驗現(xiàn)場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農(nóng)民豐收節(jié),主會場就將設在會館村。鄭加林表示,這是會館村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們在全力做好準備工作。目前,五十畝地的稻田畫方案已經(jīng)設計完成,土地已經(jīng)整理完成,屆時,在觀景臺旁,稻田畫將進一步豐富會館村的視覺元素。 鄭加林表示,在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他們將在原有的基礎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強,把稻耕文化和鄉(xiāng)村旅游做出亮點,“市區(qū)鎮(zhèn)給這么大的支持,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