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是用于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開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晉代,我國發(fā)明用水作動力的水磨。通常由兩個圓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兩層,兩層的接合處都有紋理,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沿著紋理向外運移,在滾動過兩層面時被磨碎,形成粉末。
【石磨shímò[名詞]
用人力或畜力把糧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兩塊尺寸相同的短圓柱形石塊和磨盤構(gòu)成。一般是架在石頭或土坯等搭成的臺子上,接面粉用的石或木制的磨盤上摞著磨的下扇(不動盤)和上扇(轉(zhuǎn)動盤)。兩扇磨的接觸面上都鏨(zàn)有排列整齊的磨齒,用以磨碎糧食。上扇有兩個(小磨一個)磨眼,供漏下糧食用。兩扇磨之間有磨臍子(鐵軸),以防止上扇在轉(zhuǎn)動時從下扇上掉下來。有直徑超過三尺六寸(1.2米)的大磨,要用三匹馬同時拉。一斗(約合50市斤)糧食用十多分鐘就能拉一遍。一般磨直徑80厘米左右,一個人或一頭驢就能拉動。小磨直徑不足40厘米,能放在笸籮里,用手搖動,用于拉花椒面等。還有拉豆腐汁和煎餅糊子的水磨等。
曹雪芹《紅樓夢》五十回末黛玉的謎語:“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主人指示風(fēng)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敝i底是:小毛驢兒拉磨。
石磨1、騄(lù 又 lǜ)駬(ěr):周穆王的八駿之一,又寫作“綠耳”。用諧音法猜,“綠耳”與“驢兒”諧音?!膀J駬”是馬,用會意法猜,驢與馬的體形、個頭、生活習(xí)性、使役用途等都很相近。勞:干活。紫繩:紫色的馬韁繩。清代,只有皇帝的近支和有功勞的官員騎的馬才允許栓紫色韁繩,叫“賞用紫韁”?!翱`紫繩”是“受贊賞”的意思。首句釋義為:驢兒干什么活受贊賞?
2、馳城逐塹:奔馳著的城墻追趕著城壕跑?!俺恰薄ⅰ皦q”分別影射磨齒和溝槽(這里采用了夸張的寫法)。磨轉(zhuǎn)動時,磨齒就追趕著溝槽跑了。“勢猙獰”:氣勢兇險可怕。以一粒糧食的視角,磨齒和溝槽就是“城”和“塹”,磨就是兇險的怪物(換位思考,擬人)。糧食從磨眼漏下去之前是整個的粒兒,從夾縫里流淌出來的時候已經(jīng)粉身碎骨了(變成粉面狀),所以說“猙獰”。
3、主人:磨倌;拉磨的人。指示:吆喝;驅(qū)趕(牲畜)?!帮L(fēng)雷”:風(fēng)聲和雷聲。動:轉(zhuǎn)動。第三句譯為:磨倌在小毛驢兒背上輕輕地拍了一巴掌,喊了一聲“駕”,磨就“呼(風(fēng)聲)?。ɡ茁暎?、“呼隆”地轉(zhuǎn)起來。
石磨4、尾句意思是:象大海龜(鰲)圓蓋子那樣的東西上摞著(背)三座“山”,它們都有各自的名字?!吧健笔恰笆^堆”,提示猜者往石頭上想?!蚌棥庇吧涞氖墙用娣鄣哪ケP。磨盤上邊不轉(zhuǎn)動的磨扇叫下扇,轉(zhuǎn)動的叫上扇,還有堆在磨上邊正在加工的糧食,共“三山”。今天,我們抱著懷舊的感情來看待石磨,甚至感覺很好玩,但是,石磨可不是因為好玩才發(fā)展起來的,它伴隨著先人們走過了漫長的忍饑挨餓的歲月。從前,百姓們都很窮,買不起驢。為了加工糊口度命的糧食人工推碾拉磨,累得腰酸腿痛。作者通過用功勞卓著的“騄駬”影射驢,又給它拴榮譽象征的“紫繩”的描寫,把百姓們喜歡驢,盼望有驢替人拉磨的心情表達了出來。鰲是動物,應(yīng)該用“馱”(三山)來修飾,作者卻使用“背”字?!氨场?,不單是擬人寫法,更是把人工拉磨的沉重感、勞累感和沒糧食吃的苦惱心情都表達了出來,這充分地體現(xiàn)出了謎語的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這些與作者在北京西山著書時經(jīng)歷過的艱難困苦的生活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