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起源于中國,發(fā)源于中國人獨有的印章文化,它是由拓石和蓋印兩種方法逐步發(fā)展而合成的,是經過很長時間,積累了許多人的經驗而成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F(xiàn)存早文獻和早的中國雕版印刷實物是在公元600年,即唐朝初期。
西元7世紀,唐朝初期出現(xiàn)雕版印刷。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9),畢升發(fā)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1241年至1250年楊古為忽必烈的謀士姚樞用活字版印刷朱熹《小學》、《近思錄》和呂祖謙的《經史論集》等書散布四方。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fā)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于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
中國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于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于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元朝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
明朝時期,出現(xiàn)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