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出現(xiàn)的確切時間,難以考證,也不必細細考究。不過,早在我們的祖先穴居于巖洞那個年代,門的雛形可能就產(chǎn)生了。大概是從人類一產(chǎn)生了人類意識,產(chǎn)生了家居意識,也就產(chǎn)生了門吧。山頂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擋些石塊、樹干之類的東西以作屏障,不就是原始的人類之門嗎? 許多人不正是通過這扇門才看到了人類的童年嗎?誰是步入華夏建筑文化之門的人?上古神話的回答是:有巢氏?!俄n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大蛇。有圣人作,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有巢氏。”大概自人類從樹上爬下來,自有巢氏在地上架木造屋棲身以后,便有了門。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生產(chǎn)力的提高,門的制做水平也越來越高,其功能也從單一的“幕障衛(wèi)”向多方面轉(zhuǎn)化、發(fā)展。有宅門、邑門、里門、閭門、巷門、坊門、市門、廟門、校門、廠門、寨門、衙門、獄門、宮門、府門、城門、國門……諸多名目。按門的位置,又可分為大門、二門、角門、耳門、側(cè)門、前門、后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等。依門的材料,有篾門、柴門、木門、石門、鐵門、磁石門、水晶門、玻璃門、鋁合金門、防盜門、鋼門等。
門,是建筑物的臉面,又是獨立的建筑,如民居的滾脊門、里巷的閶門、寺廟的山門、都邑的城門。獨特的中國建筑文化,因“門”而益發(fā)獨特。古人言“宅以門戶為冠帶”,道出了大門具有顯示形象的作用。在舊社會,門是富貴貧賤、盛衰榮枯的象征。誰家越窮,誰家的門就越矮小。特別是在“村徑繞山松葉暗,柴門臨水稻花香”的偏僻山村,老百姓都扎柴為門,僅僅表示這里有一戶人家罷了。只有那些富貴人家,才有講究:門樓高巍,門扇厚重,精雕細刻,重彩輝映。這樣既可與一般老百姓嚴格區(qū)分開來,又可以炫耀于長街,讓你還未走近門口,自覺矮了三分,先生幾分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