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師參考當時的歷史背景及可能的圖片資料、文獻記錄、人文風俗和各個服飾配件的涵義,力求以服裝的真實性來再現生活。在嚴謹的歷史劇中,現實主義是服裝設計師必然和必要采取的表現形式之一;現代題材的戲劇中,現實主義同樣被重視,它的意義隨著戲劇藝術的發(fā)展已超出了“復制歷史”的單一再現功能而成為加強和促進觀念闡釋的有效手段。例如1996年12月北京電影學院的一個現代舞劇《100個動詞:舞蹈在進行》,主題是回歸自然。全劇用身體語言表現平實的細節(jié):洗衣、做飯、洗澡,舞者以現實的生活裝出現在劇中,通過舞蹈將生活中的肢體語言戲劇化。劇中“洗澡”一幕被表現為一個身著絲質柔軟花褲和低領睡衣的女人坐在盆中,舀水從頭頂澆至全身,然后在盆中開始一段與水和盆有關的舞蹈。演出時,觀眾聲、喊叫聲、水聲、喘息聲和舞蹈者的生活裝等平實、不加工的基本效果,將劇場美學升華、壯美,將距離等經驗劃破,把觀眾拉近。在這里,舞臺與生活、服裝與身體、身體與生活成了同位結合,現實的生活裝束給了舞者一個本色的裝飾,達到和深化了“回歸人的本位”的主題。正如劇中人文慧所說:“只要將人的性格活出來,便是看的舞蹈 ,沒有什么比活回自己更自然更有力量。”那么,可以這樣認為:在這部舞劇中,沒有什么服裝比生活裝更確切、更能表現主題。
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中國傳統(tǒng)古籍的觀點一般認為,華夏衣裳為距今約五千年的黃帝所制或黃帝時期所制。例如,漢代《世本》記載:黃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兑住は缔o》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妒酚洝の宓郾炯o》說黃帝之妻嫘祖養(yǎng)蠶制絲,以作衣裳。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征不變,如領子有交領右衽、直領、圓領,袖子分為廣袖、小袖、胡垂袖等。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fā)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并在發(fā)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fā)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穿同一個衣服做不同的事,那這個衣服就有不同的稱謂。 人家問“影樓的那些,還有電視劇里的不就是漢服嗎?”錯,那些,就是戲服。 只要他們是處于表演性質的,不管他做的如何正規(guī),如何考據,如何符合制式,在當時的條件下,它就是件戲服。 當然并非說形制不重要,也不是說宣傳片里面的就不是漢服之類。而是要考慮到它當時所處的位置,被作為什么。然后,來考慮它的稱謂。 面向大眾宣傳,要注意考慮各種問題,包括對方的文化水平,品性,當時汝所處的環(huán)境,來考慮宣傳詞語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