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中國戲曲服裝的特點在于它的裝飾性、夸張性與可舞性,而且角色的行當化和服裝的程式化關系密切。20世紀20年代,在西方戲劇的影響下,中國話劇服裝才完全擺脫了程式化影響進入生活化階段。20世紀40年代,在話劇《升官圖》中丁聰設計的服裝成功地作出了漫畫式的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3000多個劇團中,多數(shù)已有了自己的服裝設計和制作力量。從50年代起,郁風設計的《荷花舞》服裝、張正宇設計的《屈原》服裝、鄢修民為《蔡文姬》、《虎符》設計的服裝以及關哉生的《茶館》服裝都達到較高水平。李克瑜為《天鵝湖》、京劇《奧賽羅》設計的服裝,穆弋清為《寶蓮燈》設計的服裝和李恩為舞劇《風鳴岐山》設計的服裝都曾獲得好評。1985年在中國舉行的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中曾以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服飾演出莎劇《李爾王》與《第十二夜》,也獲得廣大觀眾認可。而在其他的話劇演出中也曾出現(xiàn)過不表現(xiàn)時代感與地方性的“中性服裝”。
黃色+金色 細節(jié)彰顯華麗
大面積使用黃色,局部用亮度適中的金色作為點綴;抑或佩戴金色的飾品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黃色+白色 清新活潑STYLE
加入了白色的黃色瞬間呈現(xiàn)活潑表情??梢杂冒咨忘S色兩層雪紡層疊,或為黃色禮服增添一件白色披肩。 [1]
伴郎伴娘禮服關于綠色的選擇
有輕重感的綠,宜選擇露膚度較高的樣式,吊帶,無肩帶,都可以讓綠色發(fā)生的效果,優(yōu)雅與性感并存。
清爽濃艷的綠,非常合適春天的婚禮,淡綠色在運用范圍上很廣,也很合適禮服的大面積使用。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jié)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xiàn),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tài)、社會或宗教地位等。民族服飾文化內(nèi)涵豐富,包括制作原料、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繡工藝、圖案紋樣、色彩表現(xiàn)、飾品工藝、文化價值等因素
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其中,冕服為帝王百官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頭發(fā)綰成發(fā)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清朝初年,滿清統(tǒng)治者執(zhí)行“剃發(fā)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fā)。從此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由于清廷的“十從十不從”政策,漢服并沒有完全消失,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侶服飾就保留了下來。
漢服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的服飾均有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