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亡人能夠落個尸首完整,據(jù)說,凡是亡人生前從身上脫落下來的東西,都應(yīng)殮入棺內(nèi)。比如老年時,脫落的牙齒,以及小殮沐浴時所剪下來的指甲。這時,家屬必須把它們放入棺內(nèi)。還有,過去有太監(jiān)因?yàn)?凈身"而割下來的生殖器,也要在這時候放入棺內(nèi),說是"來生要脫生個整身子"。
尸體、殉葬物放妥后,接著要釘棺蓋,民間稱為"鎮(zhèn)釘"。鎮(zhèn)釘一般要用七根釘子,俗稱"子孫釘",據(jù)說這樣能夠使后代子孫興旺發(fā)達(dá)。
入殮后,雨打棺。否則,以為后代子孫會遭貧寒。入殮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殯。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后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每個家族成員根據(jù)自己與死者的血緣關(guān)系,和當(dāng)時社會所公認(rèn)的形式來穿孝、戴孝,稱為"遵禮成服"。
孫子、孫女的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一塊,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圖案。按亡人性別,男左女右。謂之"釘紅兒"。 重孫子孝帽子上釘粉紅棉球,亦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余者類推。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兩塊,亦男左女右。謂之"釘雙補(bǔ)丁兒"。元孫肩上釘三個"釘丁兒"。
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后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否則按照民間舊俗就會被視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shù)十里傳為笑柄,其子孫后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