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的對象是供方的質量體系。質量體系認證的對象不是該企業(yè)的某一產品或服務,而是質量體系本身。當然,質量體系認證必然會涉及到該體系覆蓋的產品或服務,有的企業(yè)申請包括企業(yè)各類產品或服務在內的總的質量體系的認證,有的申請只包括某個或部分產品(或服務)的質量體系認證。盡管涉及產品的范圍有大有小,而認證的對象都是供方的質量體系。
認證一詞的英文原意是一種出具證明文件的行動。ISO/IEC指南2:1986中對“認證”的定義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證實某一經鑒定的產品或服務符合特定標準或規(guī)范性文件的活動。”舉例來說,對方(供方或賣方)生產的產品甲,第二方(需方或買方)無法判定其品質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來判定。第三方既要對方負責,又要對第二方負責,不偏不倚,出具的證明要能獲得雙方的信任,這樣的活動就叫做“認證”。這就是說,第三方的認證活動必須公開、公正、公平,才能有效。這就要求第三方必須有的權力和威信,必須獨立于方和第二方之外,必須與方和第二方沒有經濟上的利害關系,或者有同等的利害關系,或者有維護雙方權益的義務和責任,才能獲得雙方的充分信任。那么,這個第三方的角色應該由誰來擔當呢?顯然,非國家或政府莫屬。由國家或政府的機關直接擔任這個角色,或者由國家或政府認可的組織去擔任這個角色,這樣的機關或組織就叫做“認證機構”。
ISO是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其成員由來自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國家標準化團體組成,代表中國參加ISO的國家機構是中國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CSBTS)。ISO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有密切的聯(lián)系, 中國參加IEC的國家機構也是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ISO和IEC作為一個整體擔負著制訂全球協(xié)商一致的國際標準的任務,ISO和IEC都是非政府機構,它們制訂的標準實質上是自愿性的,這就意味著這些標準必須是的標準,它們會給工業(yè)和服務業(yè)帶來收益,所以他們自覺使用這些標準.ISO和IEC不是聯(lián)合國機構,但他們與聯(lián)合國的許多專門機構保持技術聯(lián)絡關系.ISO和IEC有約1000個專業(yè)技術委員會和分委員會,各會員國以國家為單位參加這些技術委員會和分委員會的活動。ISO和IEC還有約3000個工作組,ISO、IEC每年制訂和修訂1000個國際標準。
ISO/TS16949:2002由IATF在ISO/TC 176的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的支持下制定的。第三版ISO/TS16949取消并替代了第二版,是根據(jù)ISO9001:2008進行了技術修訂的。由于ISO/TS16949:2009已包含了ISO9001:2008的所有內容,所以獲得ISO/TS16949:2009的認證,也標志著符合ISO9001:2008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