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是名貴的“海珍品”之一,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被譽為海洋“軟黃金”。鮑魚是名貴的海洋食用貝類,被譽為“餐桌黃金,海珍之冠”,其肉質(zhì)細嫩、營養(yǎng)豐富。鮮品可食部分蛋白質(zhì)24%、脂肪0.44%;干品含蛋白質(zhì)40%、糖元33.7%、脂肪0.9%以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種對人體非常有利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鮑魚因富含谷氨酸,味道非常鮮美。 [1]鮑魚(Abalone),其名為魚,實則非魚,種屬原始海洋貝類,單殼軟體動物。由于其形狀恰似人的耳朵,所以也叫它“海耳”(Sea-ear)。鮑魚通常生長在水溫較低的海底,足跡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公認產(chǎn)地為日本北部和墨西哥,我國東北部也是傳統(tǒng)產(chǎn)區(qū)。全世界已命名的216種鮑魚中,分布在我國沿海的鮑魚有7種,其中又以北部渤海灣出產(chǎn)的皺紋盤鮑和東南沿海的雜色鮑為多見。
魚翅為古代八珍之一,八珍雖有好幾個版本,但魚翅總能占據(jù)一席,可見其在林林總總大美食中有鞏固的地位。早食用魚翅的人是漁民,漁民出售鯊魚后,將魚鰭留下自己食用,魚商發(fā)現(xiàn)有利可圖,收為商品出售,魚翅才漸漸出現(xiàn)于宴席上。至明代中期,魚翅已為人們廣泛食用,各類書籍對魚翅的選料和烹制多有介紹?!督鹌棵吩~話》中評價魚翅為“珍饈美味”、“絕好下飯”;《明宮史》有明熹宗喜食用魚翅、燕窩、蛤蜊和鮮蝦等多種原料制作的“一品鍋”的記載。南方各地尤其將魚翅視為珍貴烹飪原料。
冬蟲夏草為蟲體與菌座相連而成,全長9~12厘米。蟲體如三眠老蠶,長約3~6厘米,粗約0.4~0.7厘米。外表呈深黃色,粗糙,背部有多數(shù)橫皺紋,腹面有足8對,位于蟲體中部的4對明顯易見。斷面內(nèi)心充實,白色,略發(fā)黃,周邊顯深黃色。菌座自蟲體頭部生出,呈棒狀,彎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長可達4~8厘米,徑約0.3厘米。折斷時內(nèi)心空虛,粉白色。臭微,味淡。以蟲體色澤黃亮、豐滿肥大、斷面黃白色、菌座短小者為佳。
冬蟲夏草為蟲體與菌座相連而成,全長9~12厘米。蟲體如三眠老蠶,長約3~6厘米,粗約0.4~0.7厘米。外表呈深黃色,粗糙,背部有多數(shù)橫皺紋,腹面有足8對,位于蟲體中部的4對明顯易見。斷面內(nèi)心充實,白色,略發(fā)黃,周邊顯深黃色。菌座自蟲體頭部生出,呈棒狀,彎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長可達4~8厘米,徑約0.3厘米。折斷時內(nèi)心空虛,粉白色。臭微,味淡。以蟲體色澤黃亮、豐滿肥大、斷面黃白色、菌座短小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