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類型的分辨:準確分辨種植土壤的類型,是土壤改良的關鍵,土壤一般從所屬地區(qū)、土源、土色、地表植物、地質、手感、澆水后的情況、以及PH試紙綜合判斷土壤情況。土壤類型有優(yōu)質土壤、沙質土壤、粘性土壤、鹽堿土壤、建筑垃圾土壤。
土壤改良方案的選擇:土壤透氣排水能力越強其保水保肥能力越弱,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越強其透氣排水能力越弱。在改良土壤方案的選擇前需要對土壤類型加以區(qū)分,并根據互補與平衡的原則選擇改良方案。
在城市園林綠化的實施過程中,苗木的種類、規(guī)格、外形、栽植與后期管理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而對立基之本的土壤卻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要么土壤質量差,各種建筑與生活垃圾混雜其中;要么貧瘠,缺少植物生長所需養(yǎng)料;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足,難以滿足植物生長要求,在這種先天不足的情況下,以現有管理制度與管理條件,奢談通過后期施肥來改良土壤肯定是不現實的。我們也想回填好土,卻突然發(fā)現,占用無數耕田(具備良好土壤)的城市,竟然到了“無士”可用的地步。
3、區(qū)別對待,節(jié)約和合理使用優(yōu)質土壤
綠化種植土一般都需要外購回填或者更換客土,而回填優(yōu)質土壤過深,對植物生長雖然無害,但不是經濟的做法。城市中優(yōu)質的土壤是有限的,因此,要區(qū)別對待,節(jié)約和合理使用有限的用土資源。不同植物對土壤深度的要求不一樣,樹木有深根性和淺根性之分,深根性樹木比淺根性樹木和灌木需要更多、更深的根土,所以栽植地要有較大的有效土層深度。土壤就如隱蔽在城市地下的基礎設施一樣,雖然它對綠化的作用表現不那么直接,但絲毫不能忽視其重要性,植物生長的后期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土壤的質量。因此,對綠化養(yǎng)護管理效果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土壤也是資源,而且城市的土壤資源已顯得越來越有限,合理利用是節(jié)約型社會的具體體現。要從細節(jié)做起,從基礎性工作做起,不斷完善,逐步建立一個成熟而發(fā)展的園林綠化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