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主要產(chǎn)于中國沿海的廣東、福建、臺灣、浙江、山東等省及南海諸島。日本、美國、印尼、越南、泰國等地均產(chǎn)。
中南美洲的魚翅翅針軟滑粗壯。
中國古代有很悠久的捕鯊歷史,在古書中常常將鯊魚寫成沙魚。捕獲到鯊魚后,通常進行如下處理:
(1)割下鯊魚背鰭。
(2)扒下鯊魚皮(因鯊魚皮十分柔韌,是上好的皮料。古代許多名貴刀劍刀鞘以木為骨,外覆鯊魚皮)。
捕撈鯊魚非常殘忍,漁民通常只割掉魚翅。然后,將仍然活著的鯊魚扔進大海,讓其在極度痛苦中自生自滅。
魚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
從含有蛋白質(zhì)來說,魚翅中的蛋白質(zhì)質(zhì)量比不過雞蛋和肉類,它含有的是不完全蛋白;而從不飽和脂肪來說,魚翅和普通海魚一樣,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價值。
還沒有確切的科學根據(jù)證明魚翅對健康有效。魚翅湯的美味主要來自它的配料,而不是魚翅本身。
另外,根據(jù)科學期刊,鯊魚翅和肉中含高濃度神經(jīng)毒素BMAA(β-N-Methylamino-L-alanine ),可能引起腦退化和運動疾病。BMAA是不能被機體代謝的氨基酸,服用后會積累在腦部持續(xù)刺激神經(jīng)元受體,導致神經(jīng)元毒性損傷,進而引起側(cè)索硬化、帕金森樣癡呆等腦退化疾病。
所謂魚翅,就是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鯊魚屬軟骨魚類,鰭骨形似粉絲,但咬起來比粉絲更脆,口感要好一些。從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的角度看,魚翅(即軟骨)并不含有任何人體容易缺乏或高價值的營養(yǎng),所以吃魚翅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由于中國地處溫帶冬季寒冷,旱澇天災頻仍,內(nèi)陸地區(qū)距海洋比較遙遠,故食品保存技術十分發(fā)達,干燥水發(fā)工藝是其中重要的方法。干蝦、海參、鮑魚、魚翅、燕窩、魷魚、香菇、玉蘭片、黃花、木耳都是這種方法的應用實例。在這個干燥水發(fā)的過程中會有物理和化學的變化,食品的質(zhì)地和味道有時會優(yōu)于鮮品,還能除去一些有害物質(zhì)。其中魚翅的炮制和烹調(diào)工藝十分復雜而專業(yè),幾乎不容業(yè)余者染指,這不僅為魚翅羹的高昂價格提供了理由,更奠定了吃魚翅堪稱中華文化奇芭的地位。如果這些技術因不吃魚翅而失傳,無疑是中華文明不可估量的損失。
中國魚翅不僅南北名稱很不一致,而且至今也無一個通用的分類方法。
(1)按魚鰭的部分分類: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
(2)按加工與否或加工品的形狀分類:
①原翅:大都成套供應,故又稱套翅,分為6種:玉吉翅、沙婆翅、上色翅、中色翅、小雜翅。
②加工翅:一般選翅筋較多,骨頭較少的尾鰭加工而成,根據(jù)加工方法和成品形狀的不同,分為下列幾種:明翅、大翅、長翅、青翅、翅絨、凈翅。
(3)按魚的種類分類:黃肉翅、黃肉尾翅、群翅、群尾翅、披刀翅、青翅、勾尾翅、象耳白翅、象耳白刀翅、象耳白尾翅、象耳翅、象耳刀翅、象耳尾翅、猛鯊翅、猛鯊青翅、猛鯊尾翅;花青鹿,脊披刀翅、反白青翅、脊勾尾翅;飛虎翅、飛虎尾翅、白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