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白酒具有越老越香的特點,比新酒更醇香,這也是老酒價格遠高于新酒的重要原因。老酒因價值不菲,且極具收藏價值。因此,在品嘗陳年老酒時不可隨意,如果方法得當,會更能品出其中之味。
喝老酒要循序漸進。如果你平時喝的是剛出廠一兩年的新酒,給你一瓶出廠后存放5年以上的老酒,你會感覺嘴唇接觸酒體后,老酒明顯比新酒更為軟滑,香氣與口感比新酒好很多。但別急著喝,儲存10年,20年或者30年以上的老酒,要循序漸進,先喝儲存5年左右的,讓你的味蕾慢慢適應,一點一點感受老酒的魅力,相信你會深深愛上老酒。
一、酒杯
老酒足夠醇香,因此酒杯選擇不用太大,可選用2-3錢的小酒杯,以陶瓷酒杯。用大杯品嘗老酒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千萬不要用一次性塑料杯和紙杯喝老酒,這樣一杯老酒就會費掉!
二、分酒器
分酒器的選擇需要根據人數來定, 一般來說,選用100-200ml的分酒器為合適,而選用陶瓷分酒器更佳。
三、醒酒
打開一瓶老酒先別急著喝,先用嗅覺感受一下老酒的獨特陳味,老酒如女人一樣,一千種老酒有一千種不同的味道。 然后慢慢的把酒倒入醒酒器中醒10-20分鐘。因為酒分子在瓶里沉睡了這么久,它們和空氣充分接觸以后會產生微妙的化學反應(氧化一下),同時輕輕晃動醒酒器,邊欣賞老酒的顏色,酒花等,邊感受其滿屋生香魅力。
四、飲用
醒酒結束后,就可以飲用了,前面3杯不可經過舌頭的前半部分,一口一杯。為了讓口腔和整個味覺、嗅覺系統(tǒng)適應陳香味。 從第4杯開始,再將酒杯送到唇邊,輕巧地、緩緩地呷一小口,在嘴里細細抿品,然后輕咂嘴巴,于慢慢品評中將酒咽下,自然發(fā)出咂或嗒之聲。酒下肚之后,迅速哈氣,讓酒氣從鼻腔噴香而出。
五、勾兌
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將儲存10年以上的老酒(尤其是低度老酒,是勾兌出一杯上等好酒的催化劑)酒按1:1比例自行和高度新酒勾兌在一起,口感覺超乎想象,也可以根據個人口味調節(jié)新老酒的比例。這樣一瓶普通的新酒的口感質量會飛躍幾個層次!如果你得到一壇高度新酒,想長期存放,不如加入10%-30%的低度老酒,這樣能加速新酒的自然老化陳香。
六、不要摻酒
有人喝完老酒以后習慣喝點啤酒、紅酒及洋酒或者其他香型的酒, 俗話說的摻酒,一般情況下不要摻酒喝,會影響身體健康。另外,老酒的陳香比較持久,當你每次打嗝都能再次感受到老酒的陳香,這也就是回味,也只有陳年老酒才可以做到。摻酒后,老酒的品嘗過程中的回味階段就會被掩蓋掉。
為什么茅臺酒的口感這么好,據說主要是水源的問題,茅臺酒產自貴州四,而貴州又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釀制茅臺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質好,用這種入口微甜、無溶解雜質的水經過蒸餾釀出的酒特別甘美。故清代詩人曾有“集靈泉于一身,匯秀水東下”的詠句贊美赤水河。茅臺鎮(zhèn)還具有極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它位于貴州高原低點的盆地,海拔僅440米,遠離高原氣流,終日云霧密集。夏日持續(xù)35~39℃的高溫期長達5個月,一年有大半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濕的雨霧之中。這種特殊氣候、水質、土壤條件,對于酒料的發(fā)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時也部分地對茅臺酒中香氣成分的微生物產生、精化、增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醬香型白酒是中國白酒中較為珍貴的一個大類,茅臺酒是中國大曲醬香型酒的鼻祖,被譽為國酒、禮品酒、外交酒。它具有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特點。其品質和獨特風格是其他白酒無法比擬的。
茅臺酒產地:貴州茅臺鎮(zhèn)
茅臺酒因產于遵義赤水河畔的茅臺鎮(zhèn)而得名。由于茅臺鎮(zhèn)地處河谷,風速小,十分有利于釀造茅臺酒微生物的棲息和繁殖。20世紀60、70年代全國有關專家曾用茅臺酒工藝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術人員進行異地生產,所出產品均不能達到異曲同工之妙。也充分證明了茅臺酒是與產地密不可分的關系和茅臺酒不可克隆,為此茅臺酒2001年成為中國白酒被國家納入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茅臺酒瓶回收
茅臺酒廠區(qū)建于赤水河上游,水質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豐富,且無污染。峽谷地帶微酸性的紫紅色土壤,冬暖夏熱、少雨少風、高溫高濕的特殊氣候,加上千年釀造環(huán)境,使空氣中充滿了豐富而獨特的微生物群落。
茅臺酒的歷史:800年
茅臺酒作為世界三大名酒和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已有800多年的歷史。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獎狀。建國后,茅臺酒又多次獲獎,遠銷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名酒、“祖國之光”。茅臺酒瓶回收電話
茅臺酒被譽為國酒
茅臺酒之所以被譽為“國酒”,是由其悠久的釀造歷史、獨特的釀造工藝、上乘的內在質量、深厚的釀造文化,以及歷史上在中國政治、外交、經濟生活中發(fā)揮的無可比擬的作用、在中國酒業(yè)中的傳統(tǒng)特殊地位等綜合因素決定的,是三代偉人的厚愛和長期市場風雨考驗、培育的結果。亦得到人民群眾在實際的生活品味和體驗中的贊譽之聲,因而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