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干法運輸龍蝦,不僅可減少蝦與蝦之間的擠壓、爭斗,而且所占體積小,占用運輸器具少,便于搬運,在5小時車程以內(nèi)成活率可達90%以上。此法主要利用龍蝦離水后,只要確保體表有一定濕潤性,蝦即可通過體表和鰓部進體交換,維持較長時間不致死亡。運輸?shù)钠骶咧饕x擇蛇皮袋、蒲包、木桶、木箱和硬紙箱等。裝運時,在容器的底部鋪墊一層較為濕潤的水草,以防蝦體被摩擦損傷。而且每個容器所裝的龍蝦數(shù)量不宜太多,以防蝦多而被壓死、悶死。同時,在使用木桶、木箱裝運時,在四周的蓋上多打幾個洞,以便于交換空氣,還要在容器蓋上放些水草。運輸途中,每隔3~4小時,用清潔水噴淋一次,以確保蝦體具有一定的濕潤性。嚴夏季節(jié)運輸還要注意降溫,一般在容器蓋水草上放些冰塊效果較好。
如天氣較悶熱,還要酌情減量;反之,天氣較晴朗,水溫較低,運輸密度可相對大一些。同時,在容器內(nèi)放幾條泥鰍(一般一個容器內(nèi)放 1~1.5千克),使泥鰍在容器內(nèi)上下、左右不斷地活動,以增加容器水中的溶氧量,減少蝦與蝦之間互相斗毆,降低損傷率。高溫運輸龍蝦,可在覆蓋網(wǎng)片上加放一些冰塊,溶化的冰水不斷滴人容器內(nèi),使水溫逐漸下降,提高運輸成活率。在運輸水中加放水葫蘆,以助于龍蝦抱著水草,減少下沉缺氧而死亡。
利用竹簍運輸龍蝦是我國農(nóng)村傳統(tǒng)的一種小型運輸方法。小竹簍裝有上蓋,可攜在人的腰帶上,小巧玲瓏,有時可作為外捕龍蝦的存放工具,如到市場出售,可背著行走。小竹簍體積較小,一般裝蝦4~5千克,稍大一些的簍子可裝6~8千克。運輸時,簍內(nèi)上面放少許水草,途中每隔2~3小時灑一次清潔水,保持蝦體濕潤性,提高運輸成活率。在5~8小時的車程時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該種方法適合在農(nóng)村隨捉隨售,由于運量少,更適合短距離運輸。
從外地購進的成蝦,因離水時間較長,放養(yǎng)前應將其在池水內(nèi)浸泡1分鐘,提起擱置2~3分鐘,再浸泡1分鐘,如此反復2~3次,讓成蝦體表和鰓腔吸足水分后再放養(yǎng),以提高成活率。如果是親蝦,運輸過程中應注意離水的時間應盡可能短,一般不要超過兩小時,在室內(nèi)或潮濕的環(huán)境下時間可適當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