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氣較悶熱,要酌情減量;反之,天氣較晴朗、水溫較低,運輸密度可相對大一些。同時,在容器內(nèi)放幾條泥鰍,使泥鰍在容器內(nèi)上下、左右不斷活動,以增加容器水中的溶氧量,減少蝦與蝦之間互相斗毆,降低損傷率。高溫運輸龍蝦,可在覆蓋網(wǎng)片上加放一些冰塊,溶化的冰水不斷滴入容器內(nèi),使水溫逐漸下降,提高運輸成活率。
0升容積的木桶或帆布袋可盛水4~ 5升,裝龍蝦6~8千克。如天氣較悶熱,還要酌情減量;反之,天氣較晴朗,水溫較低,運輸密度可相對大一些。同時,在容器內(nèi)放幾條泥鰍(一般一個容器內(nèi)放 1~1.5千克),使泥鰍在容器內(nèi)上下、左右不斷地活動,以增加容器水中的溶氧量,減少蝦與蝦之間互相斗毆,降低損傷率。高溫運輸龍蝦,可在覆蓋網(wǎng)片上加放一些冰塊,溶化的冰水不斷滴人容器內(nèi),使水溫逐漸下降,提高運輸成活率。在運輸水中加放水葫蘆,以助于龍蝦抱著水草,減少下沉缺氧而死亡。運輸途中,如發(fā)現(xiàn)龍蝦在水中不停亂竄,有時浮在水面發(fā)呆,不斷呼出小氣泡,表明容器中的水質已變壞,應立即更換新水。
尼龍袋充氧運送龍蝦,方法簡單易行,靈活、輕便,便于管理。且運輸密度大,溶氧充足,成活率高,一般5小時車程以內(nèi)成活率可達98%以上,適合各種條件下龍蝦的長短途運輸。
選用尼龍袋或塑料薄膜袋的大小,一般常用規(guī)格為長70~80厘米、寬40厘米,雙層,前端留有10厘米×15厘米的裝水空隙。如是單層袋子,為了避免龍蝦螯足刺破尼龍袋,在袋的外面再加套一個袋子。
利用竹簍運輸龍蝦是我國農(nóng)村傳統(tǒng)的一種小型運輸方法。小竹簍裝有上蓋,可攜在人的腰帶上,小巧玲瓏,有時可作為外捕龍蝦的存放工具,如到市場出售,可背著行走。小竹簍體積較小,一般裝蝦4~5千克,稍大一些的簍子可裝6~8千克。運輸時,簍內(nèi)上面放少許水草,途中每隔2~3小時灑一次清潔水,保持蝦體濕潤性,提高運輸成活率。在5~8小時的車程時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該種方法適合在農(nóng)村隨捉隨售,由于運量少,更適合短距離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