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鮰,即斑點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又稱溝鯰、鉗魚,屬于鯰形目、鮰科魚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是一種大型淡水魚類,具有食性雜、生長快、適應性廣、抗病力強、肉質(zhì)上乘等優(yōu)點。美國叉尾鮰魚自1985年從美國引進原種進行馴化,于1989年繁育成功,經(jīng)過十幾年的發(fā)展, 嘉魚縣建成了全國的叉尾鮰魚種苗繁殖和供應基地。
廣泛分布于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中,其體形前部較寬肥,后部較細長。有須4對,胸鰭胸位,腹鰭腹位,有脂鰭,背鰭鰭式D.3、7。兩側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銀白色。幼魚體兩側有明顯而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點,成魚的斑點則逐漸變得不明顯或消失。
取15尾斑點叉尾鮰為樣品 ,測定其含肉率和肌肉的營養(yǎng)成分。結果為:含肉率為75.71%;肌肉中粗蛋白占19.42% ,脂肪占1.01% ,水分占77.58% ,灰分占1.12% ,碳水化合物占0.87% ;肌肉中含有18種氨基酸 ,占肌肉總量的18.72% ,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占總氨基酸的42.26% 。礦物質(zhì)含量中Fe、Zn的含量較高,而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zhì)如Pb、sA等的含量很低 。筆者認為斑點叉尾鮰是一 種營養(yǎng)價值比的淡水養(yǎng)殖品種,具有良好的養(yǎng)殖前景。
食性
幼魚主要攝食個體較小的水生生物,如輪蟲、枝角類、水生昆蟲等;成魚則以浮游動物、各種蠅類、搖蚊幼蟲、軟體動物、大型水生植物、植物種子和小雜魚為主食。在人工飼養(yǎng)下,各生長階段均喜食人工飼料。斑點叉尾鮰日夜均攝食,且有集群攝食的習性,主要以底層攝食為主,但幼魚有時也游到水面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