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持票人的效力。理論上,遠期匯票的持票人在獲得承兌前已經享有票據上權利。但根據我國票據法,該票據在獲承兌之前,持票人的兌付請求權僅為一期待權,并且很不確定。而票據承兌則使持票人的付款請求權轉變?yōu)楝F(xiàn)實而確定的權利,使遠期匯力。可見,匯票的承兌具有確認和保全持票人付款請求權的效力。承兌后,承兌人到期不付款時,持票人(包括出票人成為的持票人)即可享有票據權利,有權直接請求承兌人付款或行使追索權。
對出票人和背書人的效力。根據我國《票據法》第26條,出票人和背書人在交付票據后,即對后手持票人負有法定擔保責任。這種責任,在付款人完成承兌行為之前,包含擔保承兌和擔保付款雙重內容。而在付款人承兌之后,只包含擔保付款,因為他們已被免于受到由于票據被拒絕承兌而引發(fā)的期前追索。
承兌自由原則是票據法理論中的一種學說。根據通說,其具有兩方面的含義{1}:之一,付款人同意或拒絕承兌的自由。即從付款人方面來說,他可以承兌,也可以不承兌。之二,持票人承兌提示的自由。即從持票人方面說,一般情況下,其沒有必須前往付款人處提示匯票,請求承兌的義務。是否請求承兌,是持票人的自由而非義務。
提示承兌的期間。
(1)對于定日付款或者出票后定期付款的匯票,持票人應當在匯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兌。
(2)見票后定期付款的匯票,持票人應當自出票日起1個月內,提示承兌。
提示承兌的法律后果。盡管是否提示承兌是持票人的自由,但其法律后果卻不同。我國票據法第40條第2款規(guī)定,匯票未按規(guī)定期限提示承兌的,持票人喪失對其前手的追索權??梢?,提示承兌的效力,主要表現(xiàn)在追索權的保全上。
提示承兌的例外。見票即付的匯票無須承兌。因為該種匯票不具備信用功能,只是作為支付和匯兌的工具而存在。持票人請求付款一旦遭到拒絕,即可行使追索權。我國使用的銀行匯票,均為見票即付的匯票,因而無須承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