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并調(diào),辛開苦降,各司其屬 胃為陽土,其病多實多熱;脾為陰土,病多虛多寒。然脾胃病變并不全部表現(xiàn)為單純的寒證或熱證,往往多為寒熱錯雜的復雜病變。如既有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又兼見大便滯而不爽、肛門灼熱下墜的上寒下熱證;或為、便溏,又有口臭口瘡、胃脘灼熱之上熱下寒證。因此,在診治中須“瑾守病機,各司其屬”,不可顧此失彼。 對于寒熱錯雜者,連老強調(diào)須詳察病機,寒熱共調(diào),方符合脾喜溫燥、胃喜涼潤的特性。當脾受濕困、胃為熱擾之際,常用辛開苦降法燥脾清胃,以半夏瀉心湯為,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苦并進以調(diào)其升降,如此則“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如泛嘔清水甚者改用生姜瀉心湯;脾虛審者,則取用甘草瀉心湯,佐以茯苓以增健脾化濕之功。若邪熱內(nèi)陷、痰濁蘊結而“心下滿痛”者,投以小陷胸湯以降痰火、利氣機。連老指出,寒熱錯雜證,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當求本論治,隨證加減。實熱盛者,適當重用黃芩、黃連,少用干姜,酌加車前子、金錢草、虎杖清熱利濕;寒濕盛,重用干姜,少用連,佐以蒼術、厚樸苦溫燥濕;熱毒亢,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兼食積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爸负文?,隨證治之”,雖藥有增損,然寒熱并調(diào)、辛開苦降之旨不變,“謹察陰陽所在而調(diào)之,以平為期”。
,亦稱“不寐”“不得眠”“不得臥”,是以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多見于西醫(yī)學的神經(jīng)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腦動脈硬化等患者。輕者入睡困難,或睡而不深,時睡時醒,或醒后不能再睡,嚴重者可整夜不能入睡,妨礙其工作與生活。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中國45.4%的被調(diào)查者,在過去1個月中,曾經(jīng)歷過不同程度的。
浙江省名中醫(yī)館連建偉網(wǎng)上預約掛號 學術論著 診脈須識常與變——達變篇 小半夏湯對抗順鉑所致嘔吐的實驗研究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篇 名方實驗錄 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篇
連建偉教授,1951年2月出生,浙江嘉善人。1980年畢業(yè)于北京中醫(yī)學院首屆方劑專業(yè)研究生,獲碩士學位,同年12月任教于浙江中醫(yī)學院方劑學教研室,歷任講師,教研室主任,基礎部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浙江中醫(yī)學院副院長,原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