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珠為球形,球體直徑為0.33-0.35m,桿高(含珠)不低于1.7m。重量不得小于3kg,外形寬不小于0.36m,高不小于0.6m,長不小于0.9m,桿高不低于1.25m,(含桿高)不低于1.85m。 [12] 舞龍比賽通常以九節(jié)布龍參賽,龍身為封閉式圓筒形,直徑為0.33-0.35m,全長不小于18m,龍身桿高(含龍身直徑)不小于1.6m,兩桿之間距離大致相等舞龍比賽的計時是以位運動員踏入賽場就掐表計時,如在賽場內(nèi)靜止造型候場,則以位運動員開始動作開表計時。在完成套路動作的后一個隊員離開賽場時停表,如在賽場內(nèi)靜止造型結(jié)束,則以全體運動員完成靜止造型動作后停表。
舞龍是由來于祭龍習俗活動,古人認為一年的水旱都與龍、與云有關,于是在春天的祭祀之中,通過舞龍來祈求風調(diào)雨順。舞的龍一般為草龍,龍舞完后要燒掉。到了五月,南方發(fā)生“端午水”,即洪水,人們祭祀水中之龍,要劃龍舟,驅(qū)趕逆龍。人們所以要舞龍,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8]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綜觀各地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貴州石阡)、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jié)數(shù)一般為7節(jié),9節(jié)和13節(jié)。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jīng)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
全國的舞龍有上百種,經(jīng)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fā)展,表現(xiàn)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舞龍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群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舞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shù)十盞云燈相隨,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耍龍燈的時候,有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云燈里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沖,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云駕霧之勢!下面簇擁著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 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龍”成為了維系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戰(zhàn)天斗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
舞龍運動是指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戲,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nèi)容的一項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jié)慶、賀喜、祝福、驅(qū)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這是因為,“龍”是中國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龍是海中神物,在古代被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shù)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舞龍,在民俗上與龍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只是地方不同,風俗有所不同,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因地域幅員遼闊,民間民俗文化的多樣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