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
人死,稱“逝世”、“謝世”,俗稱“倒頭”、“過去了”等等。人將死或死后,家人要辦的件事就是到東門外的天后宮去請茶師傅。茶師傅是專門幫助人們料理紅白喜事的人,也稱“茶房”。舊時的天后宮內(nèi)有一殿,專做茶房的辦公室。內(nèi)有幾個負責人,各自帶有幾個徒弟。這些人專司并包攬了市內(nèi)城市居民的紅白事,按城區(qū)劃分若干片,分別負責各片的紅白事。只要接到死者家屬來送信兒,就會根據(jù)地域分工馬上工作,即通知杠房、棚鋪、賃貨鋪、扎彩作乃至酒席處等相關行業(yè)為死者準備治喪用具,并進入死者家?guī)椭侠韱适?,直至下葬為止?/p>
有的人家極講究壽終正寢。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床上咽后一口氣。否則,會“背著炕走”,既對死者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因此當其生命垂危之際,家人就請茶房或兒女親自為其沐浴更衣,然后將其移到事先備好的“床板兒”上,在孝男孝女的守護下度過彌留的時刻,俗稱“到捯氣兒”。停尸期間忌貓,倘家中養(yǎng)貓,在此期間也需妥善管理,絕不可使之靠近死尸,以防“炸尸”。
搭靈棚
是在死者家庭院內(nèi),用木樁、葦席、杉篙等臨時搭制的棚子(若在屋內(nèi),則稱“靈堂”)。靈棚的樣式大同小異,亡男搭正八字形,前寬24尺,后寬8尺。頂棚一律高12尺,開天窗,兩邊擺屏風,上面畫“游龍戲鳳”、“八仙過?!?、“老叟戲頑童”等彩畫。此外,靈棚四周用黑、白布做的花球裝飾,兩側(cè)供掛挽聯(lián)。
靈棚由棚鋪派專人搭建,至死者下葬后方可拆除。靈棚搭好后,須舉行奠禮,由陰陽生唱禮(后改為茶房唱禮),吹鼓手奏樂,孝子們獻茶、酒、匣食“三獻”。?
搭靈棚,既有辦喪事的炫耀性,又能滿足家人對死者的悼念和孝道,還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因過去從人死到下葬,要歷約一個多月時間。在以棺木為葬具的年代,若露天停厝棺木,特別是入殮以后,如果沒個遮蓋,不僅對死者大不敬,一旦遇有風雨,也會造成麻煩。?
燒七
在死者倒頭后直至出殯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燒紙,祭奠,稱之“朝奠、午奠、夕奠”。朔望舉行隆重祭奠,謂之“殷奠”。死者停靈期間,以7日為一期(七),按七頌經(jīng)超度亡靈,并做家祭,焚化紙錢,俗稱“作七”。燒七時,閨女要“送箱子”、“燒包子”。箱子即扎彩,包子是用白紙疊成方形,用剪子剪成連綴不斷的紙串。死者有幾個閨女燒幾個包子,而且每“七”每人都要增加一個。
逢“七”時,大戶人家講究和尚經(jīng)、道士經(jīng)、尼姑經(jīng)、喇嘛經(jīng)、師傅經(jīng)交叉進行,每“七”一道經(jīng),分早、午、晚輪流誦經(jīng)。而每道經(jīng),都按規(guī)定由誰負責花錢贈送給亡靈。一般頭“七”的經(jīng)是由已出嫁的閨女送,俗稱“姑奶奶送”。以后幾“七”,依次為其子女、親家、友朋等。僧、道的法事,早、午、晚3次都有不同的內(nèi)容。上午一次是在靈前念誦;中午這次實際在下午4點左右才開始,由僧人率死者家人列隊到街上祭奠,為死者送路燒門紙。門紙是一種由茶房負責疊制的長方形黃紙筒。僧人要在送路途中選擇合適地點分列兩旁誦經(jīng)請亡靈,孝男孝女們要跪地燒門紙。燒畢,再列隊沿街走一遭才能返回,俗稱“送路”,送路不能走回頭路,到家后,僧人照例還要立于靈前誦經(jīng)一遍后,由主家招待齋飯。晚上的頌經(jīng),主要是放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