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的人家在死者咽氣后先不哭,說是怕“返尸還魂”。需待一切處理停當,而且要舉行“叫道”后方可舉喪哀哭。“叫道”是由長子持大馬勺(飯勺)用力頻頻敲擊停靈之屋的屋門上框,邊敲邊喊:“爸爸(或媽媽)西天大道啊!走西天大道啊!”喊畢,將飯勺用力扔上屋頂。喊時還要腳踏門坎面朝屋外。
銘旌
也叫“殃榜”(土語),常貼在門報兒旁邊,一般用長幅布帛書寫,也有的寫在木牌(可到賃貨鋪租賃)上立于影壁前。木牌有木架,底部有座,牌子為約寬80厘米、高160厘米的長方形,兩邊為云字頭。銘旌上一般寫有死者姓名、字、號、官職及生卒年月日,多由陰陽生撰寫。楮錢紙,是一種用白紙剪扎成的長條穗狀紙錢,男性死者在紙錢末端剪成凸字形,女性則剪成凹字形,懸掛在門報兒下。但若是租賃別人房產(chǎn),則只能豎于門框旁,不得懸掛。楮錢紙是根據(jù)死者年齡一年一條紙錢,成殮完畢必須燒掉。
門報兒、銘旌、楮錢紙的貼擺以出家門男左女右為標準。立幡桿,多為大戶人家為顯赫財勢所為,從人死后直立至出殯。幡桿共3棵,長達8尺,杉木,上刷白粉。亡男,門左立兩棵,桿頂掛紙鶴幡,門右立一棵,頂桂枝;亡女,則相反。更有甚者還搭制牌樓。死者的長子或次子要到專門的刻字店去印刷報喪帖(俗稱“六子”),其內(nèi)容與銘旌相同。孝子們要手執(zhí)報喪帖披麻戴孝到親友家登門報喪(富戶讓茶房或仆人持帖報喪,遠道者郵寄)。孝子下跪,雙手扶地,行盡孝報喪禮。民國初年,多行鞠躬禮?,F(xiàn)仍有行單腿跪拜禮者,并采用貼門報兒、懸掛楮錢紙等為報喪方式,有的還在報紙上刊登訃告,而銘旌、報喪帖、幡桿等均已絕跡。
選材
也叫“看材”,是為亡者籌備棺材。舊時有專門的材廠,既出售木料,也出售現(xiàn)成棺材。一般都由孝子親自到材廠選材攏制棺木,也稱“迎材(寓“財”)。棺木大都是用13塊圓形柏木組成,故稱為“十三圓”。孝子看好材后,由材廠運到事主家,并負責制棺,以取在住宅門前叮當攏材之響聲,稱為“攏材”“磕材”或“磕響材”。棺材的里部要用“泥子”將縫隙填嚴實,用毛頭紙、夏布、雙超紙等糊二三層,其效果如同漆好的一樣,不漏水、不透氣。然后再掛上紅綢或紅布里兒;外部用大漆油2~5道,四周還要描上“壽”字圖案的金邊。寫材頭字的臺頭因人而異。清末凡有功名者,起筆用紅漆書“請封”兩字,下面再以白漆寫功名、姓名年齡等。一般人家則無此講究。父亡,起筆寫“先父”或“顯考”、“先考”;母亡,寫“先母”或“顯妣”、“先妣”。后寫“靈位”或“之靈位”。若是父母雙亡,材頭字為雙數(shù),一方先亡,則為單數(shù)。棺木被認為是死者在陰間的住宅,所以,人們對此都十分重視,不肯將就。有的人還把棺木看作是壽和財?shù)南笳?,將它喻為壽材,所以在生前就準備好(須在農(nóng)歷閏年準備),作為吉祥物來為自己增壽,內(nèi)放不倒翁玩具。特別是年過六十花甲以后,每年都請漆作坊的人為棺木重油一遍。漆時,用朱砂打底,大漆罩面。這樣,幾道漆下來,棺木烏黑锃亮,扣拍發(fā)玉石之聲。一般鑒別棺材的好壞,以8寸厚為棺;7寸厚為材;6寸厚為薄材,也稱“狗碰頭”,即有不成材之意,為劣等。?
棺材成殮,即為靈柩。若在棺外再做一,亦稱柩。柩用水紅布里、洋紅縐面制成,面上有銀耳環(huán),柩外前臉也制有材頭字,柩外雇人扎彩,男亡扎五福字,女亡扎蓮花。?
扎彩
是一種用紙和竹劈子扎制的隨葬品。從事這一手工藝的作坊被稱作“扎彩作”,其可根據(jù)需要扎制各種造型的扎彩,其中包括馬、牛、車、轎、箱、柜、金山、銀山、童男、童女、開路鬼等。?
當死者家人備材時,扎彩作就要根據(jù)茶房通報的死者情況,為其扎制所需的扎彩。死者若為男,必定得扎車、馬,說是供男人在陰間乘坐;若死者為女,少不得扎牛和轎。特別是牛,對女人有特殊意義。
因為在封建時代,男尊女卑,將女人看作污穢,就連她們的經(jīng)血及涮鍋洗碗洗衣等用的水也看成是她們的罪。所以,當女人死去,一定得有牛在陰間喝掉女人一生的臟水,免得再到陰間受罪,起到贖罪作用。至于箱、柜、金山、銀山、童男、童女,扎彩時都不可缺。?
扎彩的行當在20世紀50年代后曾一度消亡。從80年代始,這種風俗又悄然而至。扎彩的造型除仿傳統(tǒng)外,又出現(xiàn)很多現(xiàn)代化用品的扎制,如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組合家具、沙發(fā)、汽車、洋房別墅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