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地的購置視家族財力而定,有一塊地、二塊地、三塊地之分。一塊地大約3至5畝不等,家族中的祖先和已成家立業(yè)的才能在正位下葬,早夭的兒女均在邊角地掩埋;二塊地10畝8畝不等,包括前地、后地。前地葬祖先,后地葬未結(jié)過婚的、未成年而早夭男女以及侍妾等旁庶人員,一般是前地大、后地?。蝗龎K地的分布與二塊地類似,只是第三塊占的比例極小,稱“起土地”,每年掃墓時添墳之土即來源于此。
埋葬的排列方法有二:一是一字葬;一是人字葬。一字葬即平面拉開,中間為家族之長即老大,左右分單雙依次為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等。晚輩則排在第二行,次第如行;人字葬是一種金字塔形排列,排正中為族長,余者左右排列如一字葬,晚輩亦是排在下一層,以輩份下推。
墳地設(shè)有四至,有一門。門的設(shè)置須由陰陽生擇定,兩側(cè)列有石柱。墳地中一般多植松柏等長青樹木,富有之家多在當(dāng)?shù)毓蛡蚴貕炄恕?
由于土葬在20世紀(jì)50年代后逐漸廢除,因此,舊天津一些繁縟的喪葬禮俗也逐漸趨于簡化。
選材
也叫“看材”,是為亡者籌備棺材。舊時有專門的材廠,既出售木料,也出售現(xiàn)成棺材。一般都由孝子親自到材廠選材攏制棺木,也稱“迎材(寓“財”)。棺木大都是用13塊圓形柏木組成,故稱為“十三圓”。孝子看好材后,由材廠運到事主家,并負(fù)責(zé)制棺,以取在住宅門前叮當(dāng)攏材之響聲,稱為“攏材”“磕材”或“磕響材”。棺材的里部要用“泥子”將縫隙填嚴(yán)實,用毛頭紙、夏布、雙超紙等糊二三層,其效果如同漆好的一樣,不漏水、不透氣。然后再掛上紅綢或紅布里兒;外部用大漆油2~5道,四周還要描上“壽”字圖案的金邊。寫材頭字的臺頭因人而異。清末凡有功名者,起筆用紅漆書“請封”兩字,下面再以白漆寫功名、姓名年齡等。一般人家則無此講究。父亡,起筆寫“先父”或“顯考”、“先考”;母亡,寫“先母”或“顯妣”、“先妣”。后寫“靈位”或“之靈位”。若是父母雙亡,材頭字為雙數(shù),一方先亡,則為單數(shù)。棺木被認(rèn)為是死者在陰間的住宅,所以,人們對此都十分重視,不肯將就。有的人還把棺木看作是壽和財?shù)南笳?,將它喻為壽材,所以在生前就?zhǔn)備好(須在農(nóng)歷閏年準(zhǔn)備),作為吉祥物來為自己增壽,內(nèi)放不倒翁玩具。特別是年過六十花甲以后,每年都請漆作坊的人為棺木重油一遍。漆時,用朱砂打底,大漆罩面。這樣,幾道漆下來,棺木烏黑锃亮,扣拍發(fā)玉石之聲。一般鑒別棺材的好壞,以8寸厚為棺;7寸厚為材;6寸厚為薄材,也稱“狗碰頭”,即有不成材之意,為劣等。?
棺材成殮,即為靈柩。若在棺外再做一,亦稱柩。柩用水紅布里、洋紅縐面制成,面上有銀耳環(huán),柩外前臉也制有材頭字,柩外雇人扎彩,男亡扎五福字,女亡扎蓮花。?
下葬后,要在墳前將紙錢、扎彩一并焚燒,每人都咬一口隨身帶來的小饅頭,再吐到墳地里,差不多一個時辰后,就可離開墳地回家了。這時須將所穿孝服撕開一個口子,意為“活口”,以取吉利。進家門時要邁火盆,跨板凳,并在口中含塊冰糖,這些都是防止把外面的晦氣、鬼魂帶回到家中。進家門后,大家還要爭相搶吃小饅頭和在墳前供過的供品,認(rèn)為吃供果可長壽。孝男孝女們將白孝服脫下,換上灰色的。晚間要請僧、道誦經(jīng)、燒紙并在靈位前上香添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