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七:下葬后,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大殮:當著家屬的面,將死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nèi)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志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zhí)“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fā)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xié)助。
中國傳統(tǒng)葬禮的主色調(diào)為白色和黃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jīng)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jīng)常伴有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其主要過程有: 小殮:為尸體凈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盡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于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xiàn)稱為尸僵的四肢僵硬現(xiàn)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zhì),因傳統(tǒng)認為這樣死者會轉(zhuǎn)世成動物。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jīng)常有嚴格的形式和順序規(guī)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挽聯(lián)、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 葬禮 停靈:又稱暫厝,將尸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于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nèi)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天葬 就是將死者的尸體喂鷲鷹。鷲鷹食后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后,停尸數(shù)日,請喇嘛念經(jīng)擇日送葬。天葬師隨即將尸體衣服剝?nèi)ィ匆欢ǔ绦蛑馐w,肉骨剝離。后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喂食。將屍體棄至曠野供野獸撕噬,為極多民族所采行,認為既方便又有益于死者靈魂。祆教徒多行天葬,因其視尸體為不潔。孟買之帕西人(Parsi)有所謂“靜默之塔”,塔圓而高,死者被抬至塔頂,由侍者排列于環(huán)繞深坑之石臺上;屍體經(jīng)禿鷹撕噬數(shù)小時后僅剩骨架,侍者乃將之一一推入深坑。蒙古游牧民族視死于曠野為高貴之死,臨終者尚未斷氣即被棄于野,供野獸吞噬;童尸或嬰尸則裝袋置于十字路口,首先路過者有責任將袋口解開,俾靈魂獲得解放、轉(zhuǎn)世。印度那加族(Naga)、澳洲中部土人及若干北美印第安人如蘇族,將尸體盛妝放入鹿皮或水牛皮袋縫合,置于樹上或平臺上,距地2.5米(8呎)高,1年后再予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