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可以說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較重要,也是較隆重的儀式。盡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他禮儀制度已經(jīng)淡化,但白事仍為重。在整個喪葬儀式中,較高潮的部分就是出殯,那么出殯主要有什么準(zhǔn)備呢,這就是出殯五大件幡兒、牌兒、棍兒、盆兒、罐兒。 下面一一說明: 1、幡兒,就是指孝子抗起的靈幡,也稱招魂幡,上寫蓮花朵朵開西方接引來等詞,以幡底剪裁分男女,或在幡上男剪圓形、女剪方形,男為乾為天,女為坤為地,取天圓地方之意;打幡講究父死以左手打著、母死以右手打著。 2、牌兒,即靈牌,棺槨入土前供奉的臨時名諱紙牌。 3、棍兒,俗稱哭喪棒,據(jù)說是為了防止孝子因為過分悲傷昏厥,起到支撐身體的作用。 4、罐兒,又稱寶瓶,夏至?xí)r放在棺柩的前坐上。這個罐兒的習(xí)俗,基本上在出殯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三天后的墳錢瓦罐壘灶,但在一些地區(qū)或許還存在。 5、具體說說盆,俗稱老盆,也叫吉祥盆、陰陽盆、喪盆子,還有一些地方稱孬盆。這個盆是靈前祭祀時燒紙時的瓦盆,在出殯前一夜,由兒子、兒媳、女兒、女婿沒人鉆一個眼,在第二天出殯時由長子或長孫摔碎(禁摔二回,如果次沒摔碎,由抬棺的眾人踩碎)。為什么要摔盆呢?據(jù)說這個盆子就是逝者再投胎過奈何橋時喝孟婆湯用的器皿,喝了孟婆湯就忘記了前世的一切;而鉆眼又打碎,就成了漏盆,寄托了世間的親人希望逝者記住這一世的愿望,也表達(dá)了對逝者的懷念和不舍。 出殯這五大件,其實較重要的是幡兒和盆兒,抗幡和摔盆是較講究的,按照禮儀都應(yīng)該由長子來打幡和摔盆;無長子,應(yīng)由長孫來操作;無長子長孫,應(yīng)由次子操作,以此類推。若無子嗣,逝者老伴也可以抗幡、摔盆;也可以由直系親屬子侄輩操作。在民間一般誰給逝者抗幡、摔盆,誰才能承繼逝者遺產(chǎn)。
告別儀式結(jié)束后,遺體將被火化。為了文明、衛(wèi)生火化,遺體都裝入一次性的包裝盒(袋)中。包裝盒(袋)隨遺體一同火化。用于火化遺體的爐子按科技含量高低,分為普通爐和綠色火化爐。
火化爐的溫度太高,周圍的空間也會受到影響。工作人員因為長期在這種環(huán)境下工作,已經(jīng)習(xí)慣了高溫,但對于家屬突然暴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身體很可能會不適應(yīng)。為了起見,火葬場通常會安排家屬在等候區(qū)等待。
火化過程并不簡單
遺體進(jìn)入火化爐后,整個火化過程并不是一瞬間完成的,而是分為好幾個階段。棺材和遺體的衣物會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燃燒,大約400-500度左右。接著,人體的肌肉、內(nèi)臟和血液開始在600度左右的高溫下燃燒。
才是骨骼開始燃燒的階段,這時候爐內(nèi)溫度會升到800度甚至更高。燃燒過程中,絕大部分的組織會轉(zhuǎn)化為氣體排出爐外,剩下的就是所謂的“骨灰”。但實際上,這只是碳化的骨頭碎片,并非我們終看到的細(xì)膩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