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漢族民間舞蹈之一,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征,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fā)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jié)常見的娛樂方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漢代已經(jīng)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動中,春季舞青龍,夏季舞赤龍或黃龍,秋季舞白龍,冬季舞墨龍。每次舞5~9條龍,龍可長達數(shù)丈。經(jīng)過2000多年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中國民間龍舞已具相當高的技巧(包括扎制藝術),表演形式也豐富多彩。
龍舞基本的表現(xiàn)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根據(jù)龍形道具扎制材料的不同,分為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火龍、雞毛龍、肉龍等等。北方龍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風格古樸剛勁;南方龍舞則精巧細致,活潑敏捷。龍舞從色彩上可分為黃、白、青、紅、黑等,以黃龍為尊貴。龍舞的構圖和動作一般具有“圓曲”“翻滾”“絞纏”“穿插”“竄躍”等特征。
龍舞的傳統(tǒng)表演程序一般為:“請龍”“出龍”“舞龍”和“送龍”。民間有“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耍小龍,青壯年舞大龍”的說法。舞龍人數(shù)少則一人舞雙龍,多則百人舞一大龍。
特點
形態(tài)多樣: 龍舞的形態(tài)可以有所不同,但通常是一條長龍狀的舞蹈道具。龍的身體由多個節(jié)段組成,表演者通過協(xié)同的動作,使得整個龍身充滿生機。
生動表現(xiàn): 龍舞表演強調生動、靈活的舞蹈動作。表演者通常要有較強的協(xié)調能力,通過竿和身體的配合,展示出龍的擺動、翻滾、轉圈等活潑的動作。
象征意義: 龍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被認為是祥瑞之物,能夠為人們帶來好運和福氣。因此,龍舞通常被用來祈福、慶賀重大節(jié)慶、祭祀等場合。
伴隨音樂: 龍舞表演常伴隨著激昂的音樂和鼓點。這些音樂和鼓點不僅為表演增添了活力,也為觀眾帶來了視聽的雙重享受。
基本動作
龍舞中的龍,由、龍身和龍尾構成,龍身較長,是龍的主體。在制作這種表演的龍時,用竹篾或者鐵絲為架子,外面抹上紙或者是布,龍身的節(jié)與節(jié)之間,用布縫成筒狀連接,然后彩繪其形。龍身、、龍尾制成后,在龍身的每節(jié)中部插置蠟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龍舞在開始表演時,由許多人每人各舉一節(jié)木柄,左右揮舞,使龍體在空中悠悠蠕動。夜晚舞龍時,要點燃龍體內的蠟燭,輔以彩燈、蓮花燈等各式花燈,同時施放煙火、爆竹,造成一定的聲勢,吸引觀眾,使龍舞呈現(xiàn)出不同凡響的風彩來。
火龍舞的基本步法主要是跑碎步,隨著音樂的高潮以及舞龍的幅度控制步伐。由于龍舞是由多人組成的隊伍,因此要配合默契,步伐統(tǒng)一?;瘕埼柽\動量很大,不同的動作大部分都是在跑碎步中完成的。
主要流派
安仁龍舞
安仁板凳龍是“湖廣填川”時期由湖南籍移民帶入達州市達川區(qū)安仁鄉(xiāng),受楚巴文化相互影響、融合,安仁鄉(xiāng)民在年慶等活動中使用、演繹,經(jīng)過300多年的不斷演變而產(chǎn)生的一種以板凳為道具的民俗舞蹈。
銅梁龍舞
銅梁龍舞系流傳于重慶市銅梁縣境內的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舞蹈藝術形式。它興起于明,鼎盛于清,在當代重放異彩,飲譽全球。銅梁龍舞包括龍燈舞和彩燈舞兩大系列。
奉化布龍
奉化布龍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全國頗有影響的代表性龍舞之一。它由敬神、請神、娛神的民間儀式逐漸演變成為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舞得活、舞得圓、神態(tài)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龍的主要藝術特征。
另外還有,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瀘州雨壇彩龍、河上板龍舞、旦場人龍舞等。
舞龍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民間的節(jié)日風俗。把長龍舞起來,可以烘托節(jié)日喜慶、祥和的熱烈氣氛。龍舞在中國各地的節(jié)慶中都可以見到,各地的龍風格多樣。舞龍好看在哪兒?帶動龍身跑,還要舞出花兒來?!胺瓭L”“絞纏”“穿插”“竄躍”都少不了。龍舞,集合了中華傳統(tǒng)武術、曲藝和舞蹈的動作,也是一項非常健康的體育活動。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龍舞作為一項古老而富有文化內涵的表演藝術,承載了豐富的象征意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