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人打,要不要教他打回去”是個經典的家庭教育話題。有的父母著急讓孩子打回去,看不得孩子遭受欺負,但這樣簡單的對策是最正確的處理方式嗎? 新聞鏈接 近日,在廣西南寧一戶家庭中,弟弟打正在吃飯的姐姐,孩子爸爸就讓姐姐打回去,并說以后別人打你要打回去,哪怕是弟弟。弟弟被打后覺得很委屈,號啕大哭,孩子爸爸同時教育弟弟:不能隨便打人。孩子母親認為,小時候自己弟弟動手打自己,爸媽都不讓還手,心理就有陰影?,F(xiàn)在自己當父母,得公平對待孩子。 孩子之間,發(fā)生小沖突或者打打鬧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不少父母在面對孩子“被欺負”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極其憤怒,讓孩子以牙還牙地“打回去”。當孩子被人打時,教他打回去是最正確的做法嗎?更好的做法是什么? 教孩子分清情況,有區(qū)分地對待 “打不打回去”這個問題,不是簡單二元對立,應分清具體情況。打人的小孩有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有可能是有針對的,也有可能是沒有針對的。 打不打回去,都是在特定事例情境下的建議,不能一概而論。很多情況下,孩子被打可能只是偶然情況,因為失誤或玩笑過頭,這種情況下應該教孩子包容。而面對有針對的、故意欺凌,就應該反抗。需要注意的是,反抗形式有很多種,除了打回去,還可以尋求老師、父母幫助,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另外,孩子在學校被打,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兩個小孩能解決的,要依靠學校成立心理評估與援助系統(tǒng),整體地解決問題。除了關注被打的孩子,也需要關注那個打人的孩子。有的孩子習慣性地打人,可能是因為心理上的偏差,很可能是特殊家庭成長環(huán)境導致。對于這種孩子,學校心理健康老師應該對其進行心理評估,并且給予適當?shù)膸椭? 教孩子表達情緒,學會正確溝通 有人指出,孩子不像成人,往往不具備較好的“情景解讀”能力,即判斷不出“哪些情況”具體是指哪些情況。因此,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消極情緒,掌握處理與他人沖突的原則,對孩子的未來成長更有幫助,也是家長最該用心之處。 這種原則首先是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把自己的感受直接告訴對方,讓對方知道自己不高興了。如果對方停止了對自己的打擾,可以告訴孩子不必睚眥必報。若對方還在繼續(xù)故意的甚至是惡意的欺凌,則要主動向老師或家長求助,通過成人之間的溝通來達到既化解沖突、又進行教育的目的。 收獲一份友誼,遠比打服一個對手,更能給孩子欣慰感。當家長們都能以清晰表達、保持善良、堅定立場的原則來引導學生處理矛盾,相信校園欺凌現(xiàn)象會少很多,孩子們也能獲得更好保護自己的能力。 面對暴力,教孩子用“法”保護 一味鼓勵“打回去”,還可能上演至殘酷的以暴制暴。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難以保證“打回去”的力度和必要限度。比如一個同學挨了打,他當時手上正好有鉛筆刀,或者手邊有板凳,他拿起這些工具反擊,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后果。 在雙方發(fā)生沖突情況下,即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做到理智,何況是孩子。如果一味鼓勵孩子“打回去”,很可能會使打斗升級。面對惡意的暴力,我們更應該教孩子如何先機智地擺脫,推開、制止對方,然后脫身。 對于孩子和家長來說,要學法、守法、知法、懂法。應該教育孩子,被打或看到有人被欺負時,不要忍氣吞聲,不要害怕,要保持冷靜。孩子應先學會如何擺脫暴力,然后向老師、家長或民警等求助,機智地拒絕侵害、反抗侵害。 打回去不是目的,培養(yǎng)自我保護能力才是硬道理 單純以“打回去”或者“不打回去”來教育孩子,其實都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要時刻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練就孩子自我保護的本領。 這里提供一些建議,幫助家長們防患于未然。 · 父母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如果孩子年紀小,性格比較內斂,有時候受了欺負也不敢告訴家人。家長要多注意孩子的表現(xiàn):情緒是否低落,衣物書包等是否完整。同時適當提問:“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呀?和小朋友有玩什么游戲嗎?”,這樣可以慢慢引導孩子說出一天的真實感受。教孩子使用嚴肅警告的話語:你憑什么欺負人?你走開,你再推我我就生氣了!當真正嚴肅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起到震懾效果的,讓對方知道自己是不好惹的。 · 教會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如果孩子真的面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除了有效反擊之外,我們更應該教會孩子認識到可以借助外部資源。及時求助爸爸媽媽、老師,或者是其他大人,不讓自己被白白欺負。父母要教會孩子維權,做孩子堅實的后盾。孩子告訴我們被欺負了,是因為信任我們,我們也要幫著孩子一起維護自己的權利。 · 樹立榜樣,教會孩子像成人一樣面對沖突 如果對方是沒由來的欺凌,家長就不該讓孩子白白承受“這一次”的欺凌,也不該讓孩子再去等待“下一次”的欺凌?!斑@一次”的欺凌就應該擺到明面上妥善解決,這樣既能安撫孩子受傷的心靈,也能給予孩子底氣。 父母保護孩子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解決問題,那就得教會孩子如何像成人一樣面對沖突。而父母的榜樣示范,就是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最關鍵一環(huán)。真正的反擊,并不是讓孩子用拳頭來解決問題,而是幫助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用“打”來反擊,并不是絕對不可以,孩子理應學會有剛硬的一面,但這需要有前提,這應該是孩子掌握了如何捍衛(wèi)自己權利、懂得如何求助之后,自己對局勢的判斷做出的選擇,而絕對不是父母告訴孩子的必須選項。因此,作為家長,讓孩子“打回去”并非最佳選擇,有時候甚至會起到反作用,而引導其學會表達觀點,保持善良且立場堅定,掌握處理沖突的方法,才是可取的教育策略。